高产母猪窝产仔猪的管理(二)
埃克塞特·巴克斯特1,施密特2和彼得森3
(1.苏格兰乡村学院(SRUC)动物和兽医科学系;2.布里斯托尔大学兽医学院;3. 奥尔胡斯大学动物科学系)
摘要:在商业化养猪生产中,饲养窝产仔数超多的高产母猪已成为一种常态。然而,窝产仔数过多与仔猪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已得到公认。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由窝产仔数多引发的仔猪健康和福利的挑战,并最大限度地提高初生仔猪数的经济潜力,需要采取各种遗传选育、营养调控和管理策略等措施。本文概述了与母猪高产相关的各种挑战,然后重点介绍了为应对这些挑战而在产仔和哺乳期采取的管理策略。这些策略包括早期干预,以帮助脆弱瘦小的仔猪(如宫内生长迟缓的仔猪),以及涉及整窝干预的策略(如使用哺乳母猪、人工饲养),以帮助饲养额外的仔猪。
关键词:哺乳母猪;人工饲养;初乳和能量补充;宫内发育迟缓
3.4大窝仔猪的管理策略
制定一个包括断奶仔猪数、仔猪初生重和母性能力在内的更均衡的选育方案,是优化仔猪存活率和减少超高繁殖力影响的重要的长期目标(详见Baxter等,2018)。不过,本文将重点讨论可能会影响分娩过程、初乳质量、母性行为以及最终影响仔猪存活率的直接的猪场管理干预措施。
3.4.1 母猪干预措施
仔猪存活率的重要干预。一个明显的目标范围是母猪的产仔持续时间、大窝仔数和仔猪死亡率之间的不利关系。虽然使用催产素加速母猪的分娩进程可能很有吸引力,但滥用催产素会带来重大风险,包括增加难产、死产和患胎便吸入综合征(meconium aspiration syndrome,MAS)的仔猪——Alonso-Spilsbury等,2005;Kirkden等,2013)。众所周知,分娩持续时间受猪的基因型、母猪年龄、身体状况、便秘和分娩环境的影响(即,散养对定位栏限位)(Oliviero等,2010)。最近的研究详细描述了分娩开始时的机体精力状态对分娩持续时间的影响(Feyera等,2018),因此突出了分娩母猪疲劳的问题。进入产房时,妊娠母猪已经处于不利地位,因为它们的日粮受到限制,仅为妊娠期自由采食量的50%(Read等,2020)。随后,母猪的日粮会进一步受到限制,以降低发生代谢紊乱的风险,如产后乳房发育不良综合症(post-partum dysgalactia syndrome,PDS)[包括以前使用的乳腺炎、子宫炎和无乳症,或(mastitis, metritis and agalactia,MMA)](Neil等,1996;Papadopoulos等,2010)。在产房,母猪可能一天只采食一次,也可能一天采食两次,在工作日的开始和结束时(通常是7:00和15:00)分两次喂料。Feyera及其同事猜想,生产大窝的母猪的精力状况会受到影响,而且母猪在进入分娩过程时可能处于不利地位,这取决于从开始分娩到母猪吃完最后一餐之间的时间间隔(Feyera等,2018)。由于外界的干扰会影响母猪的分娩(Lawrence等,1997),母猪通常在夜间产仔,此时饲养员不在场,产仔环境较为安静。因此,如果一头母猪在15:000接受限制饲喂量,但在第2天早上6:00开始产仔,那么它将在最后一次摄入能量15 h后开始产仔,并且可能要再过7.5 h才能完成产仔(即高产母猪的平均分娩持续时间。Hales等,2015)。因此,母体疲劳是一个重大问题。
在标准的妊娠母猪日粮和过渡日粮中添加富含纤维的饲料添加剂(dietary supplement,DF)(例如,Feyera等,2017),在妊娠期第102天至第108天可向母猪提供350 g/d的DF,并在妊娠期第109天至分娩前可提供700 g/d的DF,这对母猪在分娩开始时的精力状态有积极影响,并可显著减少死胎(Feyera等,2017)。高纤维过渡日粮也可能缓解母猪产仔前后的便秘(Peltoniemi和Oliviero,2015)。Thorsen等(2017)证明,在自然条件下产仔的高产母猪似乎能够抵御窝产仔数对产仔持续时间的影响,这间接支持了上述结果。据推测,饲喂粗饲料可能有助于这种抗性,以及更充分满足母猪的筑巢行为和不受约束地产仔的能力,这也会对产仔持续时间(Oliviero等,2010)、初乳质量和母猪新陈代谢产生积极影响(Yun等,2014a,b)。英国的生产数据(图1)显示,尽管最近母猪的窝产仔数有所增加,但目前的死胎率仍低于5%,而丹麦自然室外饲养的母猪死胎率为7%(Rangstrup-Christensen等,2017)。在英国,母猪群死胎率较低的原因可能是室外猪群具有类似的产仔优势,以及育种计划包含了存活性状(如断奶仔猪数和高初生重,Roehe等,2010),而不太重视初生仔猪数。
鉴于初生重和窝内仔猪体重差异对仔猪存活率的重要性,通过母猪日粮进行的其他营养干预,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胚胎质量和随后的仔猪初生重和均匀度(Edwards和Baxter,2015)。这些方法包括在母猪配种前的日粮中使用发酵原料(Van den Brand等,2009),以及在胎盘发育期使用必需氨基酸(Wu等,2010)。Amdi等(2013a)有针对性地采取了营养干预措施,以应对日益增多的IUGR仔猪。Farmer和Edwards(2020)对此类日粮干预措施进行了更详细的讨论。坎波斯(Campos)等(2012)也发表了一篇关于这些后代福利的综述,而Meunier-Salaün等(2001)和De Leeuw等(2008)讨论了营养干预对母猪福利的影响。
3.4.2 仔猪早期干预——识别IUGR仔猪
当一个胎次中初生的仔猪数超过该胎次中母猪可用的功能乳头数时,必须采取干预措施。在决定最合适的行动方案以应对出现的不同挑战时,技术人员的作用至关重要。第一步是识别健康和福利直接受到威胁的那些动物。
IUGR仔猪不仅仅是初生重低的仔猪。它们具有某些特征,这些特征有助于将它们与小于胎龄(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仔猪区分开来。这些特征包括陡峭的海豚样前额、凸出的眼睛和垂直于嘴巴的皱纹(Chevaux等,2010;Hales等,2013;Matheson等,2018)。生长严重迟缓的仔猪(severely growth retarded piglets,s-IUGR)表现出这些特征中的两个或三个,而生长中度迟缓的仔猪(Severely growth retarded piglets,m-IUGR)只有一个特征(Hales等,2013)。虽然IUGR仔猪的个体通常比同窝的仔猪小,但这些头型特征在体重尚在初生重范围内的猪的身上都能看到(Edwards等,2019)。然而,平均而言,被归类为s-IUGR的仔猪初生重、体重指数、腹围指数都较低,冠臀长较短(Hales等,2013)。IUGR状态的严重程度决定了为提高仔猪存活率而采取的管理干预措施是否值得。图2显示了患有s-IUGR的仔猪,并总结了与IUGR相关的主要病理变化。一旦仔猪被分为SGA、m-IUGR和s-IUGR,就需要做出管理决策,以帮助它们(SGA和m-IUGR)或对它们实施人道安乐死(如s-IUGR)。
3.4.3优化产仔环境
所有新生仔猪都容易发生体温过低(Farmer和Edwards,2020),虽然在商业化猪群中,体温过低很少被认为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但它在很大程度上是挤压、饥饿和疾病导致死亡的前兆(Pedersen等,2011a)。由于母猪和新生仔猪的热中性区(thermo-neutral zone)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分娩前后的热环境方面存在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母猪蒸发产生的临界温度是热中性区的上限,代表着蒸发热损失开始增加的温度,尤其是通过增加呼吸从肺组织中蒸发的热量。在此温度下,母猪会减少自主采食量(Black等,1993)。会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温度取决于与母猪体温调节能力相关的各种因素。Muns等(2016)对产仔箱内温度为20 ℃或25 ℃ 的母猪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母猪在产仔前后经历25 ℃的环境会改变它的姿势行为。这些母猪对热挑战的反应是呼吸频率升高,但直肠温度和乳房温度均升高,表明它们无法抵偿较高的环境温度。环境温度高会影响母猪的采食量,也会影响仔猪的断奶体重。因此,Muns等(2016)推测,圈养母猪的临界温度可能低于散养母猪的,因为它们无法通过改变行为来调节体温。一项研究证实了这一点,该研究调查了散养在部分铺有水泥板条的猪栏中的泌乳母猪在三种室温(15 ℃、20 ℃和25 ℃)环境中的行为变化,结果表明,母猪在每天的活动间隙会在猪栏的这一区域休息,从而利用较冷的板条地面进行行为体温调节(Malmkvist等,2012)。在整个哺乳期,母猪的采食量和体重损失均无显著差异。因此,不同热区的散养可能会提高临界温度上限,并对仔猪生长产生积极影响。多项研究表明,散养的母猪可加快仔猪的生长速度(如Oostindjer等,2010;Pedersen等,2011b)。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某些散养系统并不具备传统饲养系统所具备的保护功能,无法限制母猪体态的变化并降低挤压造成的死亡率。因此,正如Hales等(2014)所指出的那样,在大窝仔猪群中发现的大量初生重小或无法存活的仔猪可能会给这些饲养系统带来更高的风险。
Quiniou和Noblet(1999)估计,在窝产仔数为10~11头时,母猪蒸发的临界温度低于22 ℃,而直到环境温度达到或超过25 ℃,仔猪的生长才会减弱。然而,自这项研究以来,窝产仔数几乎翻了一番,母猪为大窝仔猪泌乳的代谢负荷也随之增加,自身的产热也随之增加。因此,高产母猪的临界温度上限很可能比以前的估测值要低。热应激与应激激素分泌(Biensen等,1996;Malmkvist等,2009)、食欲下降(Biensen等,1996;Prunier等,1997)、泌乳量减少(Black等,1993;Stansbury等,1987)有关,并因此导致仔猪生长不良(Biensen等,1996;Cabezon等,2017)。此外,在环境温度较高时,仔猪被挤压的风险可能会增加,这是因为母猪注意力不集中,由于泌乳量减少,因此仔猪更有可能靠近母猪乳房,进行产前和产后揉擦。在2~3周后的哺乳高峰期,新陈代谢负荷最高,因此热应激风险也最高。然而,正如Muns等(2016)所指出的那样,母猪在围产期也会出现应对高环境温度的问题。考虑到窝产仔数过多会延长产仔过程,并带来疲劳风险,热应激的不良影响可能会进一步增加这种风险,并导致子宫收缩。子宫收缩和与之相关的仔猪缺氧会导致仔猪体温过低,出生时体重过轻的仔猪由于在子宫内栖息于小胎盘中,氧气供应可能已经受阻。这会导致胎儿长期低氧血症(Rees等,1998)。因此,养殖户必须应对这一重大挑战,即避免仔猪和母猪分别出现体温的过低和过高,而这一挑战在窝产仔群多的情况下更为严峻。
为防止环境温度过高对母猪的生产性能、福利和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建议室温不要超过20~22 ℃。然而,这在许多气候炎热的地区是很难做到的。因此,非常需要利用降温设施来防止高产母猪出现热应激。多项研究表明,不同的降温设施确实可以缓解圈养母猪的热应激,例如滴水降温、通过水或冷却气流进行鼻腔降温或地板降温(Biensen等,1996;Cabezon等,2017;Jeon等,2006;Perin等,2016;Van Wagenberg等,2006)。事实证明,这些方法可以减少母猪的热应激症状,改善食欲、泌乳量和仔猪生长速度。
与母猪相比,新生仔猪很容易受到低环境温度的影响。仔猪出生时,其较低的临界环境温度高于34 ℃(Mount,1963年;Herpin等,2002)。仔猪需要通过颤抖和增加新陈代谢来增加产热量,以将体温维持在这一温度。仔猪没有皮毛,出生时糖原储备有限(Farmer和Edwards,2020年),也缺乏棕色脂肪组织;因此,它们出生时通过新陈代谢维持体温的能力有限(Berthon等,1994;Herpin等,1994年;Herpin,2002)。因此,存活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出生地的热环境。仔猪出生时,环境温度会发生很大变化,从38 ℃的子宫恒定温度变为更低的外界环境温度。在自然界中,母猪筑巢的目的之一就是为新生仔猪提供一个温暖的出生环境,这也有助于干燥胎液,保护仔猪免受体温过低的伤害。相比之下,生产环境则截然不同。室温保持在20~22 ℃左右(以防止母猪出现热应激反应,如前文所述),产床的产仔部位通常采用由金属、塑料或混凝土制成的板条地板,很少提供任何筑巢的材料。在这种环境中,仔猪出生后会立即失温,导致体温在出生后20~60 min内下降2~4 ℃(Baxter等,2008;Berthon等,2008;Berthon,1993;Malmkvist等,2006;Pedersen,2006;Pedersen等,2013;Tuchscherer等,2000)。体温的下降程度与仔猪的体重密切相关(Baxter等,2008;Kammersgaard等,2013;Pedersen等,2013;Pedersen,2013),因为与体重较大的仔猪相比,体重较轻的仔猪体表质量比更大,因此它们通过辐射、传导和蒸发散失热量的速度更快(Herpin等,2002)。因此,初生重低的仔猪患低温症的风险更大。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Amdi等(2016)比较了IUGR仔猪[平均初生重(birth weight,BiW)为0.7 kg,头部形态特征为IUGR)]和“正常”仔猪(平均初生重为1.28 kg),发现在产后最初2 h内,IUGR仔猪的平均体温比“正常”仔猪低1.3 ℃(平均直肠温度:分别为36.2 ℃和37.5 ℃)。这些数据表明,低初生重轻对初生仔猪体温的影响以及IUGR仔猪的脆弱性,同时也突出表明了超高产基因型仔猪的“正常”BiW显著下降。
由于窝产仔数、初生重和体温过低的风险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高产母猪产仔后立即预防初生仔猪体温过低是非常重要的。许多猪场确实为初生仔猪提供了一个远离母猪的单独的热舒适区域。然而,仔猪在出生时会被母猪的乳房强烈吸引,以摄取初乳并获得温暖。试图在出生后的第一个24 h内将新生仔猪吸引到保温区的努力还没有成功,无论是通过在保温区的内部和外部之间提供一个较大的温度梯度(Pedersen等,2013),还是在保温区内提供光(Larsen等,2015),或提供柔软的地板(Vasdal等,2010)。因此,需要采取其他管理措施,防止仔猪出生时立即出现低体温状态。一种解决方案是在仔猪出生时增加额外的热量。Andersen和Pedersen(2016)研究了在母猪身后放置辐射加热器对仔猪体温和摄取初乳时间的影响。辐射加热器降低了仔猪出生后体温的立即下降,并确保体温更快地恢复,从而使仔猪在出生后24 h时拥有更高的体温。仔猪在母猪身后停留的时间更长,而第一次吮吸初乳的等待期却没有延长。Malmkvist等(2006)的研究表明,对散养母猪产下的仔猪进行48 h的地面加温,可防止体温过低并提高仔猪的存活率。后来的研究表明,在产仔前后仅进行12 h的地板加温对低体温也有类似的效果(Pedersen等,2013)。与15 ℃和20 ℃的室温相比,将室温提高到25 ℃可显著降低初生仔猪发生低体温症的风险(Pedersen等,2013),但如前所述,这一温度对母猪来说具有热应激挑战性(Muns等,2016)。一项研究比较了不同加热方法对母猪产后2 h内初生仔猪体温过低的影响,结果表明,提供充足的长稻草与辐射加热器对防止初生仔猪体温过低同样有效,而基于热水的地板加热法所取得的效果较差(Pedersen等,2016)。这项研究还表明,与板条混凝土地板相比,当仔猪接触实心混凝土地板时,出生后体温的下降幅度更大,这可能是由于与板条地板相比实心地板有较大的湿表面(由胎液造成)。这项研究是对Mount(1967)早期研究成果的补充,Mount的研究表明,与水泥地面接触的初生仔猪相比,与2.5 cm稻草接触的仔猪多散失40%的热量。在围产期提供垫料对母猪也有好处,尤其是当垫料足以满足母猪强烈的筑巢行为时。为仔猪提供充足的筑巢材料与初乳质量之间的关系也证明了这一点(Yun等,2015)。要完全满足母猪此时的生理需求,需要提供包括空间和筑巢材料在内的多种刺激(Baxter等,2011;Jarvis等,2011年;Jarvis,2002)。然而,Swan等(2018)的研究表明,产床上的母猪可使用稻草、报纸片或木屑大范围地筑巢,稻草处理组的仔猪死亡率明显低于其他组的。同样,Bolhuis等(2018)的研究表明,给定位栏和散养母猪中提供黄麻袋作为筑巢材料,对筑巢有积极影响。越来越多的文献表明,筑巢行为对仔猪的生长有间接的益处。
预防出生后仔猪体温立即下降需要采取后续措施,确保产床中有一个热舒适的躺卧区,让所有初生仔猪都能休息。欧盟理事会第2001/93/EC号指令(欧盟,2001年)对猪场产床的这一问题做出了规定,指出“为了让初生仔猪与母猪同时在一起休息,产床地板的一部分必须是实心的或覆盖有垫子,或铺有稻草……”。温暖舒适的躺卧区可以是具有坚固地板的加热保温区域,或者是位于猪栏侧面或角落的板条式地板上方的加热板。实心加热区域需要足够大,以容纳至少部分侧卧的所有仔猪。根据对4周龄仔猪体型的测量,对于一窝12头或更多的仔猪,面积至少需要1.3 m2(Moustsen和Poulsen,2004)。随着对超高繁殖性状不断进行遗传选育,交叉寄养后留在母猪身边的哺乳仔猪数也在增加,同时哺育16头哺乳仔猪的情况并不少见。由于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因此需要特别注意栏舍的设计,不仅要确保母猪拥有足够的空间,还要确保仔猪有足够的空间。除了休息空间外,栏舍的栏杆两侧也要有足够的空间,以确保仔猪有足够的空间能够顺利吮乳。欧盟理事会第91/630/EEC号指令也对这一问题做出了规定:“使用产床时,仔猪必须有足够的空间方便吮乳,而不会感到困难”。根据4周龄仔猪的体长测量值(约0.5 m),产床两侧都需要留出足够的空间,以避免因障碍物阻挡仔猪吮吸喜欢的乳头而发生争抢。很多栏舍设计都没有为超高产母猪所产仔猪提供足够的空间(Pedersen等,2013),既不能在温暖舒适的地方一起休息,也不能哺乳。因此,有必要更加关注产床中仔猪的活动空间,尤其是随着遗传进展,窝产仔数迅速增加,超过了目前的水平。
投资优化母猪的产仔环境,以容纳大窝的仔猪,并满足仔猪和母猪的福利需求,可带来显著效益。生产商和猪舍建造公司应考虑到产床的空间、地板的热性能以及提供最佳辐射热源和热保护性地层的能力,这些都是减轻上述挑战的重要环节。
未完,待续!
上一篇: